培养方案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轻工技术与工程(0822)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2015年8月修订)

轻工技术与工程(发酵工程)是我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工程技术产业化的关键。发酵工程从形成到现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它是在酿酒、制醋等传统发酵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从60年代用深层发酵法生产抗生素开始,发酵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代谢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材料工程等新技术的发展给发酵工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为人类所面临的食品与营养、健康与环境、资源与能源等重大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今后,轻工技术与工程(发酵工程)必将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院发酵工程专业于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1年增列为一级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院轻工技术与工程(发酵工程)学位授权点依托国家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管理中心、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全国食品与发酵工业信息中心、北京市蛋白功能肽工程研发中心、食品生物技术国际培训中心、中德发酵酒品质与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以研究院60年来在食品、发酵工程技术领域创造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和成熟的技术研发团队为基础,以设施完备的实验室和中试规模的仪器设备以及每年超过2000万元的研究经费投入为保障,以研究方向明确,选题兼具前瞻性并注重实践生产问题分析与解决的科学研究项目为载体,近年来侧重于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研究与开发、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代谢及全生命周期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功能食品及发酵食品的生物制备与健康应用评价、现代生物技术在健康食品工程领域的应用及营养机制研究、食品生物制造安全技术与质量科学标准化工程研究等方向的研究与科学实践,致力于促进我国食品生物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健康发展。

研究院注重以市场化方式整合、完善现有技术成果,积极构筑、形成食品生物制造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工程化转化平台。与国内外相关行业管理机构、学术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及大型食品生产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密切关注本行业企业和市场的直接需求,在完成各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同时积极承接行业内大中型企业的科研开发任务,使项目的研究起点始终立足在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上。近年来研究院作为国家级综合性研发机构,以“创新发展、 服务行业”为核心理念,全力打造“技术创新平台、食品安全保障平台、技术贸易平台、产业化平台”建设,努力为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通过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创新培养机制、注重培养质量,努力把本学科点建成自身特色突出的轻工行业创新型科研开发人才培养基地。

一、培养目标

(一)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术修养和合作精神。

(二)掌握发酵工程、酶与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食品科学、营养健康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可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工程技术工作。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文献,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一)工业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

微生物菌种分离、培养与保藏,微生物菌种鉴定与评价,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微生物标准物质研究,工业微生物育种,微生物代谢与生物转化,益生菌与功能菌剂的研究开发,发酵健康食品的研制与开发。

(二)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代谢及全生命周期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传统发酵食品高效绿色制造技术,发酵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研究,传统发酵食品代谢调控技术的研究,酿酒功能微生物选育及工业化应用,发酵食品安全性和功能性评价技术的研究,酿酒原辅料质量控制及真实性评价技术的研究,发酵食品机械化酿造和新型装备的开发,酿造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以及发酵食品生命周期碳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

(三)食品生物制造安全技术与质量科学标准化工程

食品制造过程质量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原辅料及产品质量控制及真实性鉴别技术,食品与发酵产品检测技术,食品生物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及设备研制等安全检测预警技术研究, 食品发酵标准法规研究与体系规划、食品及包装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控制、食品真实性鉴别与溯源、食品感官分析与消费者研究等产业链关键质量科学标准化理论技术研究。

(四)现代生物技术在健康食品工程领域的应用及营养机制研究

新食品原料生物制备技术与活性成分作用机理研究,食品原料生物处理与加工过程安全控制技术,特殊膳食营养安全与代谢工程技术,发酵重组食品及其核心装备研究,物性研究与电子仿生评价技术,新型食品添加剂制备及应用技术。

(五)功能食品及发酵食品的生物制备与健康应用评价

以各种天然食用资源,包括天然农林、水产动植物资源、传统药食两用资源,以及低值加工副产物等为原料,采用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发酵工程技术,对其主要成分进行提取、分离、改性和纯化,开展特征性功能因子的结构鉴定、量效关系及体内外功能评价研究,提高其营养价值、生理活性和有效利用程度,研究开发天然功能性食品原料和终端营养保健制品,并实施产业转化。

三、培养方式

采用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办法,既要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培养他们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方法上采取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模式。

研究院发挥培养队伍强劲的自身优势,每个学科方向每年招生人数限制在1-2人,导师及研究团队给予研究生直接指导,并选择优秀学生参与到国家科研课题和企业委托项目的研究过程,学生可在学习中得到科研项目立项、理论研究、实验操作、产业转化等环节的全面培养、指导与锻炼,提升自身的科研与实际工作能力。

四、培养年限与时间安排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2.5年,包括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最少为 2 年,最长不超过 3.5 年。原则上课程学习时间为半年,论文工作一般为两年,但在安排上鼓励学生把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结合起来,在课程学习的同时,要有计划地进行论文的准备工作,并参加本专业的各项学术活动。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应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内完成课程学习,并在第二学期末确定研究课题,第三学期初提交开题报告,第四学期末提交中期检查报告,第五学期末完成论文工作,提出答辩申请并顺利通过毕业离校。

五、课程设置

研究院研究生基础课安排在天津科技大学学习,学位课、必修课及选修课按照天津科技大学的要求分为三部分,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至少18学分,必修课等3学分,选修课至少9学分。详见天津科技大学发酵工程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我院第一外语为英语,课程考试合格取得规定学分,其它语种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

课程设置表(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备注
学位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0 必修
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6 1.0
英语 80 5.0
数理统计 64 4.0 基础理论课
代谢工程 32 2.0 至少选6学分
生物分离工程 32 2.0
生物反应工程 32 2.0
基因组学 32 2.0
选修课 化工传递原理 32 2.0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 32 2.0  
生物过程建模与优化 24 1.5 至少选9学分
细胞工程 24 1.5
生物催化 24 1.5
现代酿酒科学与技术 24 1.5
环境生物工程 24 1.5
发酵工程进展 16 1.0
发酵食品概论 16 1.0
必修课 学术报告   1.0  
教学与工程实践   2.0  

 

六、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的选题和所研究的内容应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并尽可能结合科研任务和生产实际进行。

2.学位论文应说明课题的意义和本人的创新之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应明确交代。论文的撰写参照《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书写规范》,论文必须实事求是,实验结果应尽可能显示其精度,并根据有关理论进行分析和讨论,推出合理的结论。对获得的研究成果应客观地评价。硕士生在学习期间须在行业核心期刊上以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为责任作者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发表(含接受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满足可视为达到论文发表要求的条件(详见《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本规定中发表的论文是指已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若论文被正式录用但尚未刊出,须递交该刊物编辑部开具的注明期号的书面证明原件或录用通知和版面费发票原件。

3.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及申请硕士学位要求见《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七、本方案从2014级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始施行,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原《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同时废止。